
集团新闻
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改革发展步入“快车道”
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按照山钢三年发展方略和“做强做优钢铁产业”目标要求,以“运营转型、精益管理”为总抓手,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步伐,系统谋划“存量变革”与“增量崛起”,深入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员优化,全面开展市场化、契约化改革,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,实现了改革发展路径明晰、整体推进、重点突破、全面开花的新局面,经营绩效大幅提升,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。2017年,利润指标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,各项经营指标超额完成山钢考核目标要求。
着眼全局,系统思考,全面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。把布局优化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心,制定《系统优化升级规划方案》,突出激活存量、内涵发展,着力提升工艺装备水平。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,分品种定位目标市场,努力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体系。系统策划实施各轧线品种结构调整优化措施,强化订单拉动、生产保障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,加快产品提档与品质升级步伐,推动市场布局不断向中高端转移。坚持把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,着力提升工艺控制能力、质量本质化控制水平,持续推进工艺和产品结构升级,全力提高产品创效能力。2017年累计开发新产品72项,新产品比例保持在20%以上。
全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,加快培育新动能。聚焦未来发展,系统谋划“存量变革”与“增量崛起”,形成了具体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实施方案,确定了以“创新驱动、精益运营、智能制造、绿色发展”为统领的工作思路,着力培育提质提效的比较优势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,加快推进钢铁制造信息化、数字化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,构建智能管控、高效协同的信息化体系,着力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,研究制定涵盖钢铁产业、钢材延伸加工等全钢铁产业链智能制造方案。试点开展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。按照企业发展需要,进行装备升级改造和系统配套完善,先后引进和成功应用顶燃式热风炉、数字化蓄热式加热炉、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、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等十几项世界先进工艺技术。努力打造有效供给,推动产品结构提档升级。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,坚持走差异化、精品化、专业化的结构调整之路,努力提高工艺保障能力和产品质量档次。自主开发的中低速磁悬浮轨排F型钢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技术空白。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、钻井平台结构用E级H型钢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成为中石油和中海油重要供应商,是亚马尔项目工程指定的全球供应商之一,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壳牌公司认可的国内型钢生产企业。推进实施中宽带改造、窄带系统改造、特钢中型升级改造等项目,充分挖掘各产线创效潜力,加快向“专、精、特”钢材转型步伐,努力打造高附加值“拳头”产品。
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,打造绿色工厂。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力度,多渠道消纳固废资源,依托关联企业,形成粉末冶金产业链,配套建成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;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“转底炉直接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尘泥成套工艺技术”产业化示范工程投产,攻克了除尘灰脱锌、碱金属等工艺技术难题,有效破解了固废循环的边界技术。积极承担国家“十二五”科技支撑计划项目《高炉炼铁CO2减排与利用关键技术开发》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和开发,致力于提高高炉运行效率和煤气的资源利用价值,减少CO2排放;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承担国家“863”攻关课题“钢渣活性组分固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”,主要完成万吨级液态钢渣在线改质装备基础及其工程示范研究。参与国家、省节能标准制定工作,《企业节能规划编制指南》《钢铁企业能效指数计算导则》发布实施。参与拟制省级节能标准11项,覆盖冶金生产重点工序,为钢铁企业低碳排放、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。持续加强环境治理,即使在企业经营异常困难的时期,年环境治理投入也在2亿元以上。特别是近两年,环保投入进一步加大,仅2016年就投入5亿多元,开展大气污染、污水治理等专项整治,相继完成全部烧结机配套烟气脱硫、焦炉煤气脱硫技术改造、焦化生化废水处理系统改造等项目,保证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,厂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莱芜分公司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2016年度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;2017年8月,被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。
深入开展市场化、契约化改革。在首批试点30个车间取得突破性效果的基础上,内部市场化运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,有效激发基层职工创新创效活力。基层不再喊缺人,工作争着抢着干,人人学会算账,指标和效益得到不断提升。通过实施契约化改革,明确契约责任、合理放权授权、强化考核激励,调动干部职工提质增效的积极性,市场化、契约化已形成强力推进的浓厚氛围。
